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廉政建设
千锤百炼方能举重若轻
——新任书记员有感
分享到:
作者:张莹  发布时间:2017-03-08 14:57:38 打印 字号: | |
  2015年9月16日,对我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来三中院报到入职是我实现职业理想的起点。至今入职已数月,恰逢我院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选任人民陪审员、试点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行政案件、开展办案攻坚行动……法院工作的面目渐渐清晰,它既是解决纠纷、承担社会压力的一线地,又是完善体制、推动司法改革的前哨站。法槌轻敲,肩负多少重担?隐藏多少付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肩上的任务就越沉重。而重压之下,唯有潜心蓄力、千锤百炼,才能从容应对。

  炼品,以品服人。司法廉洁是司法公正的基石,是法官必须具备的品质。入职第一课,监察室的邵老师严肃认真地为我们讲授了廉政纪律。《重庆法院廉政建设“四个一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五个严禁”的规定》、《人民法院落实〈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实施办法》等等,森严的法纪法规像一支支利剑,泛着冷光带着寒意令人心生敬畏。而畏惧使得许多人守住了法律的红线,却没能守住纪律的高要求,违规举办宴席、违规使用公车、过问插手案件等现象仍有发生,极大的损害了司法工作者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力。细看违规案例,没有人从一开始便是崩坏的,大多数都是从细节处溃败的。那些最普通的风俗习惯,最平常的人情往来,最顺口的言语称呼,往往模糊着纪律界限,潜藏着违规陷阱。正身正己是个大且长期的课题,在每一次细小的考验中锤炼品格,方能积跬步成千里,为维护司法公信力做好细节。

  炼知,知行合一。在办案攻坚行动中,我有幸担任了10件民事案件的庭审记录员,第一次切实与案件的亲密接触,更深刻感知到理论知识落地的重要性。我们学了太久的概念、思想和原则,对于实际办案所用的知识把握的却并不纯熟。办案不仅需要法学理论和法条的指引,还需要摸清相关领域的常识、惯例及政策。如在一起合同纠纷中,双方当事人相继签订了《退耕还林工程联营合同》和《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补助兑现协议书》,而后对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分配及年限产生了争议。而如何认定争议,不仅需要《合同法》作知识支撑,也需要深刻把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生而有涯而知无涯,知识需不断汲取和实践,方能满足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的案件审判需要。

  炼力,力有所逮。庭审为我上了一幕幕生动的法律课,法条从书本上的油墨印字走下来,步入鲜活的场景中。庭审启示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审判员除了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要练就其他功夫。一是如何掌握庭审节奏,引导当事人参与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保障诉权的实现;二是如何迅速融入当事人的生活背景,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如农村的养老、结婚彩礼等,从而更好的分析案情;三是如何勘破当事人话语中的隐藏义和证据指向,归纳争执焦点,查明法律事实;四是耐心释明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提高裁判、裁定、调解的接受度,发挥息讼功能;五是适当运用心理学,在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好调解工作。这些“功夫”没有一次能够练就的,唯靠积累磨练。

  成为一名法官是我的夙愿,我对未来充满希冀,更对法治充满信心。“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青黑的山石经过千万次锤炼化为有用的石灰。我们也唯有在层层实践中炼出品格、炼出知识、炼出能力,才能斩除“高压、繁重、寂寞”等通往理想之路的荆棘,从青涩的学法者成长为成熟的护法者。
来源:重庆市三中院
责任编辑:办公室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