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帮助青年干警提振精神、熟悉业务,提高综合素质和司法能力,6月1日下午,重庆市三中法院致远微课堂迎来第二讲。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小林担任主讲,以《裁判的方向与方法——兼论司法的“道、势、术”》为主题,与青年干警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交流。
王小林副院长从近期引发热议的“扣肉打假案”开始,结合我院审理的“红酒打假案”、建设工程执行异议之诉和山东于欢故意伤害案等案司法判断的价值取向冲突,引出本次交流的主题。
随后,王小林副院长从自己从事司法工作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司法的“道”“势”“术”三个维度,紧扣司法规律与规则,阐释了案件裁判的方向、逻辑、方法。
一是在裁判方向上,应遵循司法之“道”。司法应恢复什么样的正义?他认为司法正义应是一种和合正义,是司法过程程序正义、结果实体正义、主体行为正义的和合,是司法技术予以支持的公正性与司法价值得以彰显的公认性的和合,是坚持规则严肃的法律正义、坚守立场坚定的政治正义和回应感觉朴素的社会正义的和合。
二是在裁判逻辑上,应遵循司法之“势”。他认为诉讼与执行等阶段,都需把握“诉”“辩”“判”三方角力的诉讼态势框架,指出诉辩逻辑是从权利主张到事实(法律)主张,最后到证据主张,而裁判逻辑则正好相反,先从证据主张判断出发,再到事实(法律)主张判断,最后才是权利主张的判断。
三是在裁判方法上,应遵循司法之“术”。他认为应该把握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方法路径,特别讲述了认定事实的证明标准适用和证明责任分配方法,以法律要件的识别与判断为核心,并按照司法裁判的逻辑顺序,依次讲述了证据主张、事实主张和权利主张的不同判断方法。
微课堂最后,王小林副院长以“司法正义应是矫正正义、法律(拟制)正义、合成正义”为结论结束精彩讲授,赢得现场一致掌声。
讲授结束后,院党组书记、院长胡红军作总结点评:王小林副院长以其丰富的知识理论架构,在讲课中穿插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从哲学层面、价值层面分析司法技术,体现出他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广阔的知识维度,对启发干警思维、提升审判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胡红军院长强调,广大干警在平时工作中要注重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并互相分享、互相启迪。致远微课堂要常态化开展,不断倡导良好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提升司法能力水平,推动市三中法院高质量发展。